一、幾個現象。
1、一年級的孩子因為不習慣而引發的厭學。(原因探索:沒有充分的當小學生的思想準備,對面臨的學習任務畏懼;因小學與幼兒園要求的不一致而不習慣;評價標準的不同使心理產生失落和惶惑……)
2、一年級上學期孩子表現出來的“瘦”。(為了適應生活條件的改變,內在因而產生變化,在努力的協調,適應之中,生理需要(付出多了)提高了。不是生病,也不是身體健康的下降,是一種積極的成長表現的外顯之一。
3、因為要就讀某學校去參加考試被否認,于是責備幼兒園。(就讀一年級需要考試,本身是違背教育相關要求的,也是一非常不科學的方式,因為它不具備最起碼的“公平”,也違背孩子的實際,是一種不負責任的拔高要求。)
4、幼兒園回家就要做許多的作業。(“好心”下的剝奪了孩子在這個年齡段應該有的游戲與發展其它能力的時間,也是許多幼兒園老師與家長的無奈。同時,也并不一定就是可以收獲家長所希望滿足的有效舉措。)
二、你需要的幾個心中有數。
1、你需要知道,幼兒園和小學有什么區別。
((1)、小學是班級授課制,游戲成分減少。有的學校,因為多種原因,還會有加重負擔,課內死板,沒有情趣的情況。
(2)、評價嚴峻化,個體之間更突現差距,而“批評”的比重也會有所增多。
(3)、時間和紀律更細化,更規范,不容許有耽擱與浪費。
(4)、每一個時間段都有學習與活動的具體的目標以及個人必須完成的任務,不容許有隨意與無計劃性。
(5)、家長也會隨著孩子的入學而在要求中加上了“成績”這一內容。
2、進入小學,孩子將會面臨什么樣的挑戰和困難?
(1)、不熟悉的環境和人,還有一定難度的學習任務,是他們面前躲不開的最大的挑戰。
(2)、在自己進行心理調節的過程之中,卻遇到了并不完全理解他們的教師和家長的不合理的評價與暫時無法完成的學習要求。
(3)、并不清楚自己遇到了什么困難,無法傳達出自己的困惑與痛苦,也因此得不到切實的具體指導與幫助。
3、小學階段在人一生的成長中,有什么樣的特別意義?
(1)、在國民學習階段,優生的走向是呈“寶塔”型的,小學是這個“寶塔”的廣闊的底部。
(2)、小學是對人“塑造”的第一個最佳時期,那是奠定基礎的,也是有決定意義的“雛形”的具體演繹,他的思維方式,情感模式,自律程度,文明層次……無不受其影響。
(3)、因為孩子的“向師性”以及小學教師與孩子接觸的全面性,決定了小學老師將在他們身上打下烙印。
4、作為孩子的家長,你現在可以做些什么?
(1)、提升自己的學習意識,以不斷的學習,使自己無愧于“家長”二字,讓自己真正的擁有自己的孩子。
(2)、做好入學前的準備。有條件的為孩子理性地選好學校;幫助孩子掌握一定的知識;做好當小學生的心理準備。
(3)、知道一個好的小學生的家長應該具備的起碼條件——
*與教師建立即密切聯系,又十分正常的關系,千萬杜絕將社會上的一些不良的人際關系習氣帶入孩子們的生活;
*對孩子的事即關注又不代替,注意培養從生活到思維的獨立性;
*教育是一件最老實的事,從孩子的實際出發,要有充分的耐心等待教育的出現,有恒心伴同孩子走過必然有的春夏秋冬;
*正面教育并不是沒有批評,不要處罰,一定要有堅持自己正確意見的意識;
*孩子進了小學,不是家長可以“輕松了”的時候(住讀也一樣),家長對孩子的責任,需要更多的表現在與他“在一起”上。
三、給家長的幾個建議。
1、孩子,是屬于家庭的,也是屬于社會的。對孩子最大的愛,是幫助他具有適應社會的生存能力。給以鍛煉的機會,絕對是一種理智的表現。
2、家庭中的教育矛盾,盡量不要表現在孩子面前,更不能讓孩子選擇。家庭的教育要求,一定要一致,不要造成孩子人格上的雙重性。
3、每一個孩子,都是獨立的,雖然他們也有共同點,但更多的,是獨特。所以,需要家長慎用“比較”,不要在小學生身上施用“激將法”,因為它的成功率幾乎沒有。
4、孩子的生活中,沒有成人世界標準的“大事”,對孩子而言,所有的事,都是大事。所以,希望進入孩子的心靈,必須尊重孩子,尊重孩子的世界,始終要有“平等”的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