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仁校長:踩實登高的腳步

時間: 2011年03月25日 來源: 美視學校 作者: 美視學校

      在學校幾年前制定的“九年規劃”中,辦學第六年(即2007年8月——2008年8月學年度)被定為“上臺階”的最后一年。也就是說,在這一年里,學校需要在社會上展現一種較為全面的,體現一種特色的個性化形象。它希望以自己的成長,自己的被社會認可的程度,在“民辦教育”這個圖版上,穩穩地有自己不可忽視,也不能動搖的一席之地。
      “上臺階”,是形容在原有基礎上,有大幅度的提高,有一種可以稱為“質量的變化”凸現。
      學校,是一個立體工程。當我們說到“形象”時,指的也就是它的綜合整體風貌。
      認真地審視一下2007年的學校現實,看看在學校(與小學部內部)實際的“分部(與分部門)運行”的同時,我們所希望的“學校形象”是否正在靠近我們的目標。
      教育的確是相通的,但是,教育的各個階段又各有自己的特點,這也是教育的另一個個性化表現。結合小學的具體特點,我們力爭在自己的努力中,表現我們對“學校形象”的理解。 

一、解讀“國際化”的內涵,不斷完善具體的培養目標,使它更親切也更實在。
      作為稱為“國際學校”但完成的是國民教育的小學部,首先
      必須在理解“國際化”的前提之下概括而形象地提出自己的培養目標作為自己的努力方向,也作為社會了解學校的一個切入點。
      小學是人生受教育的最初階段。對“國際化”的理解與詮釋,也必須在這樣的前提之下。
      對6——11歲的孩子而言,本土學習是他們學習的主要形式,人在祖國,長在本土,什么樣的“國際化”內容既是他們能夠理解,并且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實現,同時又是現實中學校可以操作的?
      我們將自己的理解濃縮為幾個意思——
      首先,必須鍛煉和培養有適合今后在國際背景之下生存的基本能力:健康的體魄,樂觀向上的陽光心理;有認識世界,探索世界的好奇心,也有與人相處與合作的熱情與方法。
      要在國際背景下發展,還需要保持本民族的最優秀的精神:能吃苦,善學習,有包容的心。
      “知識就是力量。”這是一句永遠也不會過時的話,一個社會人沒有它作為動力的支撐,“自立于世界之林”顯然就成了一句空話。
學習,是作為國際人的終身課題。從學習中感受快樂,在學習中展現自我,應該是最起碼的,也是最高的,最長久的要求。
我們將這些思想,概括為三個詞語——
健康(鍛煉強身 冶性怡情)
快樂(樂學高雅 博愛寬容)
聰明(廣涉善思 合作創新)
 
、以“國際胸懷”要求自己,營造人文精神基礎上的和諧與統一。
      我們認為,在“國際化”的含義之中,需要一種理解,認同基礎上的包容作為支撐。要在更大的世界里擁有共生與共榮的理想境界,必須從真正的理解別人,認同別人,用寬容與欣賞的眼光看待自己以外的世界開始,并且不斷地在這種過程中最充分地找到自己的學習點,再努力地不斷超越昨日的自己。
      理解,是一個說起來十分容易,做起來卻有一定難度的事。
      在“學校”這個雖說不大,卻總是有著千頭萬緒的地方,因為它的“個人耕耘,集體成果”的特別勞動形式,使它對“和諧與統一”的要求,顯得尤為突出。如果在日日進行的分項勞動之中,沒有了統一的意志,沒有了全局的胸懷,學校,也就成了一盤散沙,自然也就談不上“集體形象”。
      如果不是把“理解”當做領導下達的,必須完成的任務,如果“理解”已經是一種個人的思維與認識習慣,如果在“理解”別人的時候已經體會到這也是一種最好的學習,那么學校的和諧,就有了思想與情感基礎。這樣的基礎,需要用不斷的強化來堅固,需要上下齊心的認同來保證。
      從學校的角度,需要有鮮明的意識,有明確的要求,有具體落實的提供給全員的“理解”的機會,讓每個人在“埋頭做自己的事”的同時,也知道此刻別人在做什么,還知道別人做得怎么樣,清楚地知道“學校”這盤大棋的布局如何,下一步是怎樣一個“招”。也就是說,讓每個人都知道自己是學校這盤棋上的一個不可缺的子,“學校在我心中,我是學校一員”要成為每位員工的自覺要求。
“      交流”作為學校集體運作的重要形式,自然在行政的計劃安排之中,但作為提高每個個體水平的手段,需要老師們把它變成“我要”——因為它是集展現,總結,彌補,學習為一體的極好形式,所以,它應該正在走入“朋友”的行列。
 
三、以“管理”保證目標,抓“過程”實現高質量
      在“學校”這個概念里,有一個絕不能忽視的內涵:管理。學校的管理,是學校的靈魂,也是學校生存的保證。
      “管”而“不管”,應該是所有管理者的希望。
      因為所有參與不同部門,不同分工的勞動者,都知道自己該怎么做,也知道怎樣做才是最好,學校的要求,已經成為了他們自己的自覺要求,所以,學校的現狀有序,正常,自然無須再有人事事勞神費力地去“管”,因此,可以“不管”。
      什么時候“管”的制度不是在蒼白的紙上,而是裝在了每個人的心里,成為他自己行為的自律,“管理”的內涵,也就得到了精神上的升華。因為“不管”的本身,正是對每位員工的尊重與相信,也是一種對職工的最高要求,更是在真正地落實與具體地詮釋“學校是我們大家的”這一個人文化的管理理念。
      要達到這樣的目標,需要我們共同努力;即使是不同程度地走到了“不管”的境界,也并不是沒有關于“管理”的研究與提高。不管在實際中走到了什么樣的境地,也需要有相應的,而且是始終不間斷的,僅僅是不同層次的關于“管理層”的建設與提高。
在美視學校“校長負責”的前提下,小學部的工作,以“分部負責”的形式,分成了不同的幾個方面,德育處與教務處是具體負責學校多方工作的執行部門。在相關負責人的組織安排下,小學部以它自己特有的既平穩又細膩的腳步,心中有數地走過它的每一個24小時……
      因為學校工作的系統性與進展中的反復性與重復性,決定了學校工作管理中的“過程管理”是一個非常關鍵的環節。它的重要,絕不亞于位于各項工作之初的宏觀計劃與各項工作后期的總結與檢查。
如果學校的管理一但沒有了(或者因為認識的不到位而忽略了)對教育“過程”的關注,學校工作就會出現一種不在實在土地上生存的      “漂浮”狀態,教育,也就會因此失去許多可以及時補救,完美,開拓與升華的契機。至少,這就是一種時間和精力的不完全開發,是一種最大的浪費。何況,這種忽略,還可能為“不負責任”提供產生的溫床。
      抓“過程管理”,落實“過程管理”的階段要求以及責任目標,體現“過程管理”的層次與循序漸進,在“過程”之中形成求實,探究,團結共進的良好氛圍,形成管理者與員工的“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的和諧局面。
      學校工作,不能簡化理解為“一個一個的人去做一件件的事”,它的完全表述中需要體現“每一個人在自己的崗位上快樂地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這一個內涵。因此,學校的“管理”范圍中,對既是管理者,又是被管理的教師群體,應該有明確的定位。
      按具體完成任務的重點活動范圍,全校的教師,分屬于不同的“組”,這個“組”,就是“負責”的一個范圍。
      管理呈網狀,“定位定點全方位”,是小學部管理的另一個特點。
 
四、鼓勵教師高質量的生存要求,讓學習成為一種終身習慣
      在現代社會里,“職業厭怠癥”正在因為不能否認的普遍的生存壓力與精神的少了支撐而日漸泛濫。面對這樣的現實,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生存態度”。
      在我們的表述里,“生存”,不是一個簡單的詞。
      “生存”的最重要的含義,是充分爭取機會,最好地體現人生價值,讓自己保持積極的平衡的心態。因此,它不是無奈之下的勉強活著的另一種說法,它是一個主動性十足的動態詞語。
      教育,需要教育者以個人的智慧,不斷地為幾乎沒有太大變化的教育目標增加新的內涵與吸引人的展現形式。因此,教師本身的積極生存態度,積極的心理狀態,從某個角度來看,就差不多決定了他的工作效果。
      把“生存意識”叫響,直到深入每個人的心。為教師提供發展與展現的公平的平臺,努力使學校的工作要求與個人的進取需要統一起來,幫助每位教師結合學校提供的具體工作壞境與工作任務,結合自己的特點,為自己設計“明天”。讓自己真正地“為自己做主”,不“委屈自己”,更不“浪費自己”,努力實現“天天都是全新的,明天比今天更好”。
      工作中的學習,應該是一種更廣范圍的“大學習”,除了可以隨時進行外,它涉及的方面可以說是含蓋了學校工作的全方位。
在一所學校里,不同的人總是在不同的崗位上在不同的時候,自覺或不自覺地展現著自己的閃光處,所謂的“工作的人最美”就是這個原因。
      因此,我們可以這么說:只要你留心,“老師”就在你的身邊;只要你愿意,即使沒有條件進正規的院校培訓,你所需要的終身學習,依然可以進行。
      為了保證教師學習的落實,學校以統一與個人安排相結合的原則在每一個學期里,提出不同的要求,這些要求里,包括了聽課,點評,收集資料,點滴經驗交流與專題探討。培養教師學習的自覺性與思考的多角度,是為了把現代社會必須的“終身學習”變成現實中具體的可操作的實踐,也是為提高全體員工的生存能力創造條件。
      在這種對每個人都一視同仁的要求里,管理干部的“親自下水”是一個“雙贏”的方式。
      管理者的“下水”,既是深入了解教學的實際,讓自己對自己負責的部分有更準確,更實在的第一手資料,也是加強與教師緊密聯系的最好方式。
      這樣的“下水”,同時還是培訓教師的最好課堂。許多相對抽象,單調枯燥的學術問題,變成了具體的可以操作與模仿的“實行”。對教師而言,這種從實際中來,再回到實踐中去的學習,是一種可以觸摸,可以立即感受的快捷而高效的學習方式,所以,深得他們的歡迎,因此,這以是我們清楚知道是需要繼續堅持,并且形成學校管理特色的方面。
      好鋼,是煉出來的,教師水平的提高,需要有相關的條件。條件之一,就是需要一種“爐”,一種強迫去快速提高水平的外部環境,一種能最大限的激發創造熱情的呼喚——課題實驗。
      教學科研,是以一種“必修”的姿態進入學校的常態教學研究中,讓“帶著目的去做”,與“想了再做”,“做了再想”一起,讓每一位老師的日常教學,多了探討,也會多一些收獲。
 
五、從根本上挖掘“家長”資源,形成家——校協調統一的良好運行模式
      “家長,在教育運行中是學校教育的同盟者。”這,應該是一個表述不太完整的觀點。在我們的理念里,“家長”除了有“教師工作的同盟者”這個不容置否的含義之外,還應該是“教育全程具體參與者”,“教育目標體現點”與“教育的全方位資源庫”。
      因為這樣的理念,我們的學校運行也因此形成了自己的特點。
      有關家長的相關工作,總是放在與學生工作同樣重要的地位,在教育目的的相關表述里,家長體現出來的認同度與家長對教育的理解程度與家庭教育的提高弧度,是評價教育質量與教育效果必不可少的硬指標。
      因為學校是住宿制,孩子一周里有五天都在校,學校里的大小教育活動,不僅需要家長理解與支持,更需要家長在理解教育活動的出發點的基礎上在孩子回到家之后,繼續進行步調一致的家庭教育,從另一個角度對教育目的加以強化與內在化。
      家長參加教育活動的目的,需要我們做長時間的引導。
      每位家長除了要收獲自己孩子的盡可能好的發展與進步之外,自己對教育的理解與自己家庭教育的水平也應該有一定的提升。這種提升,有增強家庭幸福度的作用,又會變成對生活的更大熱情與投入。在這個前提下,家長參與學校對孩子的教育,就不是一種任務,不是增加的負擔,而是自己生活的一個組成部分。
      家長來于社會的各個領域,在“美視”這個特別的學校,大多數的家長都是各行各業的成功人士,他們的人生經歷,對孩子們來說,本身就是不可多得的生動而實在的教育內容。如果把這樣來至于身邊的教育資源組織進我們的日常教育活動中,我們的教育會因此更生動,更增添說服力。教育融進生活,則是我們的一種理想境界。
      家長,首先是人,在他們的日日進取之中,也需要不斷地為自己添加動力。孩子是陽光,自己孩子的天天成長,正是照進每位家長心里的明媚陽光。看見自己的孩子茁壯成長,體會到自己已經成為了(或者正在成為)孩子做人的榜樣,每位家長都會更努力地在自己的人生舞臺上表現得更出色。
      “家庭教育”,看上去好象是一個關于怎樣教育自己孩子的方法問題,其實,在這個看上去屬于個人如何面對自己孩子的家庭私事里,卻充分地將每個人的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與修養水準表現著。所以,當家長有意識地提升自己的家庭教育以及對教育的評價水平的同時,作為“社會人”的家長們,也在更規范著自己。 
      我們知道,我們要做的事情有很多,可以讓我們充分表現自己智慧與熱情的舞臺很大。我們希望在今后每一個全新的日子里,我們能因創造而精彩,會因超越昨日的自己而體會到生命的意義。
      在“美視學校小學部”即將六周歲的前夕,我們相約,讓以下幾句話,深深地刻在我們每個人的心里——
學校是一個“大家”,每個人在這里付出愛,也得到愛;
每個孩子都是一朵花,每朵花都有屬于自己的春光;
學習,完全可以成為一件快樂的事,讓孩子在輕松愉快之中,邁步聰明;
教育,是一種最深沉,最智慧,也最有魅力的愛的表達,傳遞,與培養的過程;
永遠不要忘記,我們既是付出者,也是收獲者。
 
張玉仁
2007年8月28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