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課堂 | 溫和而堅定,養育有規則的孩子

時間: 2017年12月22日 來源: 成都美視學校 作者: 中國部:學生家長
 

家校社區·家長課堂

溫和而堅定,養育有規則的孩子

中國部:四三班

羅楚寒媽媽、唐楚涵媽媽

 

 

12月15日,周五下午,受家校社區之邀,心理咨詢師彭海萌老師再次來到美視,為中國部三四年級的全體家長們做了《養育有規則的孩子》的主題分享。

11月初,彭老師曾為二至六年級的家委會成員分享過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長中的重要性。大家受益匪淺,紛紛將精彩內容分享到了各班的微信群中、自己的朋友圈里。

 

這一次,學術廳里座無虛席。

 

常聽人說,父母這個身份是唯一一個不需要認證考試就可以直接上崗的。可想而知,那份時而焦慮、時而無措的、時而挫敗的心情時常讓家長們感到煎熬。

 

能在這個專業而漫長的路上,獲得專業老師的分享和指導,相信大家都倍感珍惜。而我,也正是這其中的一員。

 在此,我將講座中的學習內容轉達給各位親愛的家長。


同時,也將自己的點滴感悟與大家分享。


 

正確看待和應對 兩個問題

在分享養育有規則的孩子話題之前,彭老師先分享了對有些孩子粗心大意和寫作業拖沓這兩個問題的一些觀點和建議,這也正是很多家長的痛點。

1

關于孩子粗心大意的問題

有些孩子的粗心大意,可能是感統失調造成的學習障礙。

 

0-3歲期間爬的比較少、學步車的過度使用,撫養人過渡嚴厲都可能是原因。

2

關于孩子拖沓的問題

彭老師提出:一般拖沓孩子的家庭中,一定有一位“急”性子,愛催促的家長。

 

不顧及孩子的狀態,而一昧給予孩子大量的信息指令,并經常打斷和干擾孩子,可能會造成注意力障礙。從而孩子進入狀態很慢,長期以往,就有很拖沓的表現。

 

這兩個問題都可以借助專業機構來識別與改善。

 

家長們需要注意的是:注意控制改善自己的情緒,同時不要再不講方式方法地批評和懲罰孩子,多鼓勵和贊美孩子。 

 

 

 

 


教育規則缺乏


帶來的后果

常聽到“熊孩子”搞破壞的新聞,身邊也不乏熊孩子惡作劇。

 

尋常熊孩子的特點是:無規則意識。熊孩子不僅惡作劇,還可能作惡——這一點也是我們作為家長的擔心之處。

 

萬一孩子現在沒有建立好規則意識,將來會不會做出傷害到他人、傷害到自己的事情呢?


接下來,

彭老師給我們帶來了

一系列建規則、守規則的方法

1

解讀挑戰規則的言行

當孩子不守規則的時候,

真的是孩子不想守嗎?

其實不然!

有些時候,是我們沒有讀懂孩子。


彭老師指出了五種情形:


?  第一,情緒需求。

例如要發脾氣的孩子是不會考慮是否要守規則的,要看到孩子和理解他們的情緒。

?  第二,多動沖動。

控制不了身體內洪荒之力的孩子,多給他們安排運動,而非講規則講道理。

?  第三,缺乏邊界。

家長們也需要意識到自己是否在對孩子掌控和邊界侵入。

?  第四,不尊重他人。

有些孩子喜歡爭強好勝,就會忽視規則。多讓孩子做自己的主人。

?  第五,拖沓磨蹭。

太多急躁催促指責的氛圍里,孩子感受能力會降低,越發不會理會規則。

這些情形真是句句都戳痛了我!

 

反思每天的言行,我們似乎都在以愛的名義在控制孩子,忽視了孩子自己的感受,孩子又怎么可能守規則呢?

 

 

2

愛是建立和推行規則的地基

家庭是社會化的第一步。


孩子在家里學習規則、學習尊重他人。孩子在與家長互動中的學習,是重要而有效的。這需要我們每個家長為孩子提供這樣的氛圍和機會。


   規則必須建立在愛的基礎之上,愛是如他所是,而非如他所愿。愛不是掌控,愛是引導孩子自己掌控自己的方向盤。對孩子的愛,一定是無條件的愛。

 

教育,應建立在親密的親子關系之上。愛是用來鋪管道的,讓愛看得見摸得著。例如:多在家里露出“笑臉”,多跟孩子擁抱親吻,多說甜言蜜語,禮物建議以精神禮物為主,多陪伴孩子,和孩子一起享受共度精神家園的時光。

 

 

 

3

如何制定和遵守規則

彭老師說,首先需要在尊重孩子的前提下,幫助孩子理解并能接受限制。


當孩子可能出現破壞規則的時候,我們可以溫和的理解他,然后可以采取自然后果(自己承擔事情產生的負面結果)、隔離(讓孩子暫時一個人獨處)、剝奪(取消孩子的某種權利)、補償(允許孩子哭鬧表達情緒并溫和陪伴)這幾種方法中其中的任何一種來面對。


?  如何制定出易行有效的規則?


彭老師給了幾個關鍵性建議:量少而明確,一般一學期最多三個規則,并通融一些情況,不要過于嚴厲,懲罰以減少孩子的某種權利為主。共同約定+獎懲+長期堅持,是規則的核心要素。


常說一個習慣要21天才能養成。看來一個合理合適的規則,既需要我們卷入孩子一起參與、傾聽支持孩子,又需要我們起帶頭作用跟孩子一起堅持實踐,有獎有罰才能最終有效。

 

 

 

4

家庭、學校和社會教育三方合力

最后,彭老師讓家長現場感受每個人在“觀察力”上的不同。


通過這樣一個小體驗活動,讓我們明白“一花一世界”,每個人都是不一樣的,每個孩子都是不同的,都是美好的,需要因材施教


家長教育是一個專業的領域,大家需要持續學習。

 

 

前行路上,多了一分篤定

 

短短的一個小時,在彭老師激情澎湃又簡短干練的演講中結束了,現場留下了笑聲與感謝,我的內心印刻了理念,我的大腦記住了方法。


家長愛的懷抱,伴隨著孩子們的整個人生。


我們因為愛而擔憂,因為期望而焦慮,卻在不知不覺中把孩子推開,離我們越來越遠。這樣的孩子,以后可能會厭學、拒絕社交、暴躁——這并不是我們想要的!


而仔細回想:孩子們是寬容的、他們不會責怪父母,我們卻總在指責、挑剔他們。


所幸,我們仍舊愛孩子,愿為此而學習。


孩子在學習如何變強、如何成長,我們也在學習如何合格、如何陪伴。


前行的路上,有了家校社區帶來的家長課堂,又添多了一些篤定、一些工具,走得更加科學、更有信心!

 

感謝美視家校社區帶給我這樣的學習機會,也深深地慶幸孩子在這樣的學校里學習和成長!


愿每一位美視的孩子都能身心健康地成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