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YP家長工作坊 | 傳統中國式自修——應對教育的煩惱

時間: 2017年11月01日 來源: 中國部·小學 作者: PYP家長:張欣

PYP二年級家長工作坊



    金秋9月的最后一天,我們的學習者社區迎來了徐驄塵老師的專
題講座“傳統中國式自修——應對教育的煩惱”

 

 

 

 

徐驄塵老師

 

歷經傳統實踐29年,常年浸心于傳統哲學和內修理論,不斷探索禪宗、儒家修身在當代的實用價值,倡導以修身實踐為本體悟東方文化。

 

 

 


孩子的世界&家長的世界

 

孩子的言行常常只基于本心的流露,而家長的舉止受情緒、道德、科學、藝術與本心的綜合影響。

因為家長大腦里的東西太多,本心就被掩蓋得比較深,導致和孩子交流時不夠暢通。

這就需要家長認識到孩子有時發呆,其實是本心自然穩定波動的過程。

當我們家長明白孩子和父母的根本聯結點不是金錢、物質、關系等,而是兩個獨立個體的本心共鳴以后,教育的實施應該更有效些。
 



儒家修身的特點

鍛煉自身

追尋本心

陶鑄自我

部分有教育煩惱的家長要試著騰空自己的大腦,靜下心來修煉。

這樣,你對孩子的期望就不會是你欲望的膨脹,而是基于孩子的自然發展;你看到的也不再是孩子的不足,而是孩子的獨特魅力;你的奮斗目的也不再單一,而是生動多元的。

總之,在這個浮躁社會中生存的家長,不要把對待工作、社交關系的情緒帶到教育中。
 


做好情緒管理

 

御  情

 

治  偏

 

體認自心


最好的情緒管理是把握好兩個念頭之間的轉換瞬間,如:當你看到孩子把房間弄得亂七八糟時,第一個念頭火冒三丈,這時要訓練自己快速轉換念頭(何不趁機要求孩子獨立整理)。

退而求其次,如果沒有來得及抓住轉換念頭的瞬間,那我們發完脾氣后,要試著移開注意力冷靜下來,調整自己的情緒,采取措施彌補自己的失態

當然,事后情緒綿延也是需要處理的。可以試著采用深呼吸、安慰自己、反思再次發生可以怎樣對待等方法。

踐行儒家修身

應對教育煩惱

與孩子共成長

我們一直在路上!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