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欽貴:教師走向成熟與追求卓越之路--赴滬校本研修高研班學習點滴

時間: 2011年03月28日 來源: 美視學校 作者: 美視學校

校本研修 教師走向成熟與追求卓越之路——赴滬校本研修高研班學習點滴
張欽貴

    2007年歲末,有幸赴上海與來自全國13個省市的100多名專家、學者及中小學一線教研員等參加了由上海教育科學研究院主辦的國家基礎教育司“十一五”課題項目:“校本研修高級研修班”學習,此次研修探討的主題是針對校本教研培訓者(教研員)的培訓,一是代表當前國際國內最前沿的校本研修理論的培訓,二是來自全國各實驗基地校第一線的課例研究與考察,是研修一體的培訓。
在歷時8天的培訓學習中,有13堂專家報告、三個學校的實地考察、三個課題實驗基地學校(地區)的經驗交流,還進行了一堂模擬“課例分析”研討,真可謂內容豐富、鮮活,聚焦度高。通過8天的培訓、考察和研討學習,使我感悟良多、受益匪淺。
[五點感悟]
    之一 校本教研工作是國家新課程所使然,是教師專業發展所必需
現代教師發展理論認為:教師職業是個終身學習的專業,教師走向專業成功需要“專業技能”、“知識”、“態度(情感與意向)”三大支柱,教師職業生涯有由職初走向成熟(經驗型)與追求卓越(專家型)的兩次跨越,要實現這兩個跨越,“更新觀念、改善行動”(即行動學習)和在教學實踐中以“自我反思、同伴互助、專業引領”為要素的校本教研培訓是關鍵,而這個培訓是以“有效課堂”為載體的。
    之二 以課堂為載體的教學研究已經歷了“現場觀摩(1998年前)”、“錄相帶分析(1998-2001)”、“課例分析(2001年以后)”、“視頻課例(現階段)”等途徑的演變,但其核心仍然以關注課堂、聚焦課堂為主,以達到改進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為目的,通過循環往復的觀課、評課使師生在行動中學習、行動中研究,它是教師研究、學習進修與實踐三位一體的研修。所以,校本教研又稱為教師的校本研修
    之三 校本培訓不應只是場所的轉移(單一的講座報告),更應該是機制(理論與實踐、有專家引領的實驗)的轉變。因此,校本教研不僅需要直接或間接的專業引領,而且更需要支持性的環境(領導重視、組織機構、制度建設、技術支技、經費保障等)。
    之四 現代課堂改革前沿理論認為:“課堂上的教與學是不能分割的整體,教與學同為主體”。因此,課堂改革的目標應以學生發展為本(以學論教)。由此可知,現代教育專家們在以學生成敗為依據的評課標準中不斷注入了新的含義。
首先,課堂是有效的。專家們認為:“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使我們的課堂在過程的實施、情景的創設、知識的遷移、問題的拓展、活動的安排、練習的設計等多個環節上,始終處于內容鮮活化、過程活動化、問題探究化、交流互動化、思維多樣化、體驗有效化的良好狀態,即教學環節達到“六個優化”,這樣的課堂應該是有效或高效的。
其次,在新課程理念下評價一堂課的好壞,簡單地說可用“實(扎實),(靈活、鮮活)、(新穎)、(厚重)”四個字來概括,好課不應暗含“假象”,或是樸素平實,但平實中見功底,或大氣瀟灑、大氣中透靈氣;或簡潔嚴謹、絲絲入扣、含而不露、引而不發。讓觀課者感覺教者教得輕松,學生學得愉快且學生學習成績有提高
有的專家把評價一堂好課的標準簡述為以下四句話:“學生該聽的聽到沒有,學生該做的做了沒有(含作業)、學生該想的想了沒有、學生該說的說了沒有”。據此,美國一教育專家在考察了大量有效課堂后說:“最好的教是聽,最好的學是說”。這和國內推崇的“洋思”、“杜郎口初中”以及“宜興實中”等課堂教學改革卓有成效的經驗“教師少教、學生多學”有異曲同工之處。
    之五 校本教研符合國內外當今課改潮流,是促進學校可持續發展、創辦多元特色名校的需要
校本教研工作,自教育部基教司2003年在全國84個區縣學校正式起動實驗至今,已在基地區校取得了可喜成績。此次到會交流和現場考察的云南春城小學、上海靜安區教育學院附小、附校(初中)等的改革已卓有成效,其中感受最深和我以為最值得學且可操作的有:靜安附小、附校“五、四學制”改革的成功經驗、靜安附小按“最佳發展期設課,創最近發展區施教”(即小一不設數學必修課,只上數學活動課,而增開英語——以口語為主,加大語文識字教學,擴大閱讀量),以及靜安附校(初中)為學生開設了近百門選修課,創設了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每天中午的“英語長廊”(師生用英文交談、辯論、演講)和每周四中午的“明星閃亮30分”(每班輪流主持表演)等已經成為吸引學生參與的“名牌”項目。還有,該校以“新德育”(整合了政治、班會、團課及心里健康的內容)為代表的課堂改革、以及“春秋游”、“家長學校”、“藝、體興趣活動”、“傳統節日慶典”等系列校本課程的開發,都較好的體現了“以學生為本,讓學生快樂,主動地學習”的新課程理念,通過短短幾年的改革實踐,學校已成為上海市“輕負擔”、“高質量”的素質教育示范學校。學校已由薄弱學校迅速“脫胎換骨”,躋身于名校之列,成為包攬了上海市19個區各類“先進”、“優秀”獎牌、年年中考全區第一的“神奇”學校(中考英語、數學人均分高達140分)。
[三點反思]
    反思一 與“實驗區”校本教研成果相比,我們的課堂改革仍在“帶著鐐銬跳舞”,還在傳統與新課程課堂之間掙扎。我校自建校以來的校本教研也有行動,有自己的一些特色,但在“有效”二字上還任重道遠,具體表現在以下方面急待去思考去實踐和總結:
重形式輕實效、重教法輕學法、重預設輕生成、重觀課輕評課、重單打獨斗輕同伴互助、重知識技能輕情感態度價值觀……等等。
    反思二 借鑒上海等基地實驗校的經驗,對我校校本研修制度建設的思考:
學校:應強化通識的(師德-靈魂)、科學人文素養、教育(學)科研、專家引領與實驗研修相結合的校本研修
主流研修:仍應以教研組、備課組為主,并輔以特級教師、學科帶頭人等專家的引領,突出“自我反思、同伴互助、專業引領”三要素。
突破點:深化“一課多上、同課異構”的研討,力求每課有實效、有評價反饋、有總結、有改進課(課例比較)
    反思三 校本課程的建設方向 :
應融教育、教學為一體,規范、整合學校課程資源,整理篩選本校創建六年來開設選修課的優秀項目,科學有序地重組具有國際特色又符合國家課改理念的“校本課程”(含拓展課程、含“五、四”學制實驗班課程的組織與開發等)。
[展望]
在充滿生機與活力的2008年,我們將整合學校現有優秀師資資源,帶著責任與激情上路,以新課程理念和“實驗區校”的成功經驗和教育專家的指導為引領,從原生態課堂中的一點點不同、一點點突破抓起,以草根的研究視界和人文情懷去為學生和教師的發展服務,讓公開課與家常課起到“雙劍合壁”的作用,使教師們逐步實現從職初教師——經驗型教師——專家型教師的蛻變與跨越。

2008年1月3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