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攜手 合力育人——同心 同道 同行

時間: 2017年11月17日 來源: 成都美視學校 作者: 中國部:學生家長

文 | 中國部·小學二年級二班 李泓漫媽媽

 

 

 

這一課,

是我作為家長這個“職業”

第一次真正意義地進行進修。

 

 

11月10日周五下午,家校社區又一次展開了活動。

 

心理咨詢師彭海萌老師帶領我們中國部二至六年級全體家委會成員學習了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長中的重要性

 

這一課,是我作為家長這個“職業”第一次真正意義地進行進修。


也許是近期孩子進入了自我意識快速發展的時期,作為母親的我雖談不上帶著問題而來,但我確實是帶著諸多疑惑進入了教室,想在彭老師的講座中去找尋方向。


幸運的是,這堂課給了我方向,也給了我信心。彭老師的點撥也猶如明燈一盞,提供了我前行的動力。

 

在此,我將講座中的學習內容轉達給各位親愛的家長,同時,也將自己的點滴感悟與大家分享。

 

 

 

 

探討教育的組成

 

講座一開始,彭老師就和我們探討起教育的組成。她講到:真正的教育來自80%的家庭教育  +20%的學校教育+社會教育

 

很多教育文章都提出過:父母是孩子的鏡子,所以孩子的優缺點多數都是父母態度和習慣的反映。對此,彭老師也一再強調,家庭教育不僅是讓孩子學習,同時也包括如何整合內外部教育資源, 如何進行有效的家校溝通等問題。




家長反饋的共同問題


關于孩子磨蹭的問題

彭老師提出:一般磨蹭的孩子的家庭中,一定有一位“急”性子家長。


磨蹭的孩子的時間概念僅僅停留在“催促”上,沒有自主掌握時間的體系。所以總是被催促,總是磨蹭,從而變成了惡性循環。 


彭老師建議:也許可以試著以牽蝸牛的心態讓孩子有自己的節奏,變成自主學習的孩子,總是會有動力。


與學校教育的溝通問題

彭老師善意地提醒每位家長:與老師的溝通是建立在平等和尊重的基礎上的。


每一位老師都是若干個寶貝的守護天使,所以尊重老師的教學成果,平等溝通,是學校、老師、孩子、家長共贏的最好局面。


最后,彭老師強調:社會教育在當今社會的重要性。


把真正的問題交給專業的人,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


相信這點也會讓很多找不到好的教育方式的家長們燃起新的希望。

 

 

 

家委會:學校和家庭的紐帶

家委會是家長的代表, 家長是家委會的基礎。我們應該做一條優質紐帶,連接好學校和家長們。那么,具體應該怎么做呢?

 

做好家校聯絡,需要好心態、 好態度、好方法。作一位積極心態的家長,堅定的信念和良好的情緒管控是必要的。

 

不論是家委會成員還是非家委會成員,用一顆正能量的心去善待我們的寶貝,去維護我們的家校關系,都會讓我們的孩子受益終身。



  

溝通:尊重彼此

彭老師做了一個案例分析。一位家長給老師發了一條信息,文字處處流露出強勢的氣息。經彭老師點播, 該家長與老師的溝通內容充滿了親切感及應有的尊重,最終問題得以圓滿解決。

 

老師是孩子們的守護天使,不是神。真正有效的溝通,是充分尊重每一位每天跟熊孩子們斗智斗勇的老師。用感恩的心去說最柔情的話。

 

這一點是我們每一位家長應該學習的。

學習如何組織志愿者活動

家校共建靠大家,每位家長應該各盡所能,為孩子們提供優質資源,為孩子們的成長做最好的保障。

 

志愿者家長們,則為我們的孩子們提供了一些非傳統的學習知識的方式,為孩子們未來的職業人生提早做了規劃。

 

  

 

 

創造“穩定和溫暖的家庭環境”

當好家長是一個長期存在的課題, 需要通過學習,修煉,提高,實施。有時候是邊學邊做,有時候是在錯誤中成長。這是每個家庭最大的項目,耗資大,周期長,收效慢......


在這個內容的討論中, 創造“穩定和溫暖的家庭環境”是對孩子最大的支持。


家是承載愛的港灣,要讓孩子有足夠的安全感。少講大道理, 少打罵,讓孩子感受到家庭生活溫馨穩定的氛圍,才是孩子成長中不可缺少的學習動力。


有了良好的家庭氛圍,在家學習才會有效果。



 

我帶疑惑而來,

            載思考而歸。

 

 短短的一個小時,在彭老師激情澎湃又簡短干練的演講中結束了,留下了我們不平靜的內心和大腦中深層的思考。

 

家長的陪伴,學校的教育伴隨著孩子們的整個童年和青年時期。如何做合格的家長成為了我們每位父母人生中一個重要的課題,我帶疑惑而來,載思考而歸。

 

這堂培訓講座開啟了我對于“家長”這個詞的深度探索,同時修煉自身的品行也將作為我伴隨孩子一同成長的約定。

 

感謝美視家校社區帶給我這樣的學習機會,也深深地慶幸孩子在這樣的學校里學習和成長。 愿每一位美視的孩子都能身心健康地成長!

 

 

     我們家校學習社區的每一位成員,不僅是學習者,也是反思者。活動結束后,我們將今天的收獲分享到了自己的班群。我們將和學校聯系得更緊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