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科普故事閱讀課例研討活動”

時間: 2021年12月13日 來源: 中國部?小學 作者: 美視學校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李云霖-樊筱琴小學英語名師工作室

“科普故事閱讀課例研討活動”

為師者,應勤學之,勤思之,勤辨之。

2021年12月9日下午,李云霖-樊筱琴小學英語名師工作室“科普故事閱讀課例研討活動”在成都美視學校如期展開。本次活動由成都美視學校朱璐瑩老師主持(圖片1),高新區16個學校的近50名英語老師到場參加,共同拉開了課例研討活動的帷幕。

成都美視學校紀嵐校長說到:“英語不僅僅是知識的學習,也是感受文化魅力的途徑。希望孩子們掌握好的學習方法,提升學習能力。”

圖片2.jpg


一、勤學篇(上):成外美年校區劉芮嘉老師《Climbing a Rock Wall》

劉芮嘉老師通過KWL Chart,帶著學生回顧了第一堂課的內容,從舊知過渡到新知。通過學生觀察封面(書名、圖片、作者和出版社)和目錄,培養學生對文本的解析能力和梳理知識的能力。在主要內容呈現部分,從師生共讀到分組閱讀,層層遞進,讓學生更好的掌握了當堂課的知識點。最后,學生可以借助繪制的思維導圖,對文本進行復述。通過一個小視頻,給學生留下了思考的空間。知識來源于課本,根植于生活。

勤學篇(下):成都美視學校袁媛老師《Koala’s Big Day》

袁媛老師以故事情節與科普知識并進的方式,讓學生能更好的達到教學目標。從最初的回顧考拉的習性到找出小考拉的特點,孩子們通過情感閱讀、角色扮演、小組討論等方式積極參與、共同挖掘。不僅如此,為了讓科普知識更具有邏輯性和連貫性,袁媛老師在原書的科普知識上多增加了一點,便于學生理解后往下推進。

兩位老師的課程都讓我們對科普故事閱讀的教學有了一定的了解,帶著與常規閱讀教學不同的疑惑,我們一起進入下一個篇章。


二、勤思篇:成外美年校區羅媛、謝莉老師《英語學習互動觀下的non-fiction》

科學普及簡稱科普,又稱大眾科學或者普及科學,是指利用各種傳媒以淺顯的,讓公眾易于理解、接受和參與的方式向普通大眾介紹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知識。為了更好地傳遞知識,也就有了我們現在的科普故事。科普故事通過易讓學生理解的圖片、信息,傳遞給學生科學知識。在我們推進科普故事閱讀活動時,既要抓住知識,也要抓住學生與實際生活相聯系的思考。因此,第一堂課的設計尤為重要。我們可以通過前置導學單的學習,讓學生儲備基本的科學知識。在后面課程的學習中,學生可以運用導學單提供的知識進行思考。第二堂課的開展中,老師可以以引導或牽線的方式進行,多提供機會給學生進行思考。讓學生在學習之后,把知識從課本中帶出,帶入到自己的生活當中。


三、勤辨篇:成都美視學校易巾晶老師《Trevor the Tadpole》研討活動

通過上一篇章的學習,我們對成都美視學校袁媛老師的課程進行了多維度的思考和評價。老師們對這節課給予了高度肯定,尤其是對于“科普”與“故事”兩條線行走,有“文本補白”與“高于書本知識的科普知識”的處理,做得非常好。但也給出中肯的建議:可以設置前置任務單去解決詞匯問題及科普知識,補充What is the big day?的討論,開篇文本補白部分可以再做得細致一點。

帶著以上思考,我們進入了全新的一篇科普故事的研討。在研討過程中,老師們熱烈討論、積極發言,對整個文本進行了剖析,構思了課堂教學形式。 一位老師說:“我們選擇以魚骨圖為核心,青蛙和瘌蛤蟆各居上下兩部分,在推進故事情節的同時,梳理出不同點和相同點。”另一位老師說:“我們會以生命循環為研究點,根據故事內容,梳理出內循環的青蛙和外循環的瘌蛤蟆的生長過程,并且用一個表格梳理兩者的信息。”


老師們將科普故事閱讀方法融入教學設計中,通過大家激烈地討論和發言,把常規繪本教學與科普故事教學相融合,更好的實現教學目標。

在活動的尾聲,李蕓霖老師對此次活動進行了點評總結。她對該次活動開展的形式及成效給予了充分的肯定,并熱情鼓勵全區英語老師們參與到科普故事閱讀課例研討活動中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