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玉東教授:洋思中學教學副校長劉金玉專題報告講話稿

時間: 2011年03月28日 來源: 美視學校 作者: 美視學校

“追求課堂和諧大境界、實現師生高效大發展”
——洋思中學教學副校長劉金玉專題報告講話稿

    新課程改革已經有8、9個年頭,我們需要反思一下,為什么需要新課程改革?我們現在已經到了反思的時候,因為只有反思才可以促進發展,如果只是一味的進行改革,但沒有原則,那么我們很可能抓不住根本,而事實上證明很多學校取得了成績,但也有的學校搞的不好。而他們就把搞不好的原因歸罪于新課程改革,我們以為這是錯誤的想法,新課改不但要搞下去,而且還要繼續深入地搞下去。我們10月底江蘇省教育廳在南京召開了深化基礎教育改革的高級論壇,也就是經過這么多年來,還要深化改革,所以更需要明確我們為什么要改,這是原則。為什么要改革有以下原因:
第一,學生的分數不夠。
第二,學生的能力不強。
第三,學生的情感不到位。
第四,學生的負擔太重。
    用一句話概括,就是學生的發展不行,學生素質不行,而發展不行素質不行必然會關系到祖國的未來,所以要改革。本來我們以為只是答案,但是這不是根本的答案。這還是個表象的答案,還不是一個表象一個深層次的答案,也就是說我們所講的這幾點只是一個表象。為什么這么說,因為學生的分不高啊,學生對于各方面的關系不好啊,學生不會處理事情啊等等,這些都是看的見摸得著的。我們還必須透露過現象看本質,學生為什么分不高?為什么能力不行?是五個字造成:“課堂不和諧”。換言之,課堂和諧的時候一切問題都可以解決。自從胡錦濤主席上任以后,他們提出了構建和諧社會的目標,這個目標很好,只有社會和諧了,所有問題才能得到解決。同樣,我們也提出要構建和諧課堂的目標。“小課堂,大社會”課堂雖小,但五臟俱全,50個人,40多分鐘,幾個問題,就這么一回事,但是它和我們的社會大同小異,它是我們社會的縮小版,里面有人和人的關系,也有人和物的關系,也有行為的關系,把這些關系處理得當,那才叫課堂的和諧。我們說一說幾個核心問題:
第一,課堂的核心關系
    課堂核心關系是什么?很明顯是師生關系。那老師和學生是什么關系呢,有人說是平等關系,有人說是朋友關系。現在我們的課堂要以學生為本,要為學生服務,要尊重學生。但是這樣去理解不夠正確。平等關系,老師和學生只是在人格上平等,知識不平等,要求不平等,能力不平等,發展同樣不平等。所以我們提出,老師要象老師,學生要象學生。在課堂上老師有義務對學生進行各方面的教育,包括語言,行為,禮儀等方面,不能對他們不聞不問,不理不睬。學生就應該在課前做好一切準備,上廁所,口渴等等,當然特殊情況除外,難免老師也會有出現特殊情況的時候。對于老師和學生自己給自己的定位要準確。該老師管的事老師一定要管到位,在課堂上不允許有人趴著、躺著、睡著、因為學生你是被教育者,你到這里來是進步的,學習知識的。所以這里我們引出八個字:“各行其職,各行其道”。
第二,在課堂上學生與學生之間的關系
    學生個體之間的關系和學生群體之間的關系,具體指學生培尖補差的關系。學校都希望水漲船高,好的越好,差的補上,全校都得到發展,所以我們大量的進行培尖補差的工作,但是培尖補差的4個字提的不準確。我們不應該只提培尖補差,我們應清楚地認識到培尖不如自培,就是說老師培養尖子不如學生自己培養,尖子生并不是老師培養出來的,老師是培養不出來尖子生的。有的老師就奇怪了,啊,這個尖子生不是我培養出來的嗎?現任總書記胡錦濤同志畢業于泰州中學,泰州中學校長到外講學,他的題目就是,我們要培養精英人物,結果引起哄堂大笑,他說我們培養出了胡錦濤,別人就問他胡錦濤是你們培養的嗎?校長就回答:胡錦濤不是我們學校畢業的嗎?別人又繼續問,那就請你們再培養一個胡錦濤,請問你還能培養嗎?胡錦濤的成長是他自己培養起來的,當然與學校管理有關系。
    在坐的老師你們什么學校畢業的?你們又培養了幾個清華北大的?你能培養嗎?前幾年我們考揚州中學,有一個學生興高采烈的去考,高興的出來了,他們數學老師問他考的怎么樣?我都做出來了。我們的老師就拿著揚州中學的提前招生試卷在那里做啊,到最后一題,不妙,不會做了,想了半天想不出來,就請其他的4個老師一起來做,結果5個老師都做不出來,然后就叫到那個學生來做,老師就問:“來,你說你今天考得很好,那最后一到題你做出來了嗎?”學生回答到:“做出來了。”“那好,你做做我們看你做對沒有。”那個學生就講解這個題怎么做,講了10多分鐘。幾位老師在一旁…恩恩…啊……恩,恩沒錯…好…恩。講完,讓學生走了,然后5個老師就在一起研究,因為他們都可能還沒聽懂,所以要研究,研究下來發現是對的。所以我們強調,愛迪生是誰培養的?愛因斯坦又是誰培養的呢?當然尖子生的培養和老師的引導有密切的關系。
    如果本來是尖子生,然后變成了差生,那就是老師培養的,就是老師的錯。老師是差生制造者,有的老師教了一輩子書,培養了一批又一批的差生,要培養尖子,老師要在四個詞上面做文章第一就是“相信”,相信是學生成長的前提,如同我們校長要相信我們員工一樣,信任無價,期待無價,相信他,他就會拼命,第二就是你要“解放”他,你相信了他之后你要給權利給他,讓他自我去學習,自我去研究。第三,還要去激發他,“激勵”他,人是被捧起來的,越捧越高,你給他優厚的待遇他就要拼命,也許這個孩子是千里馬,要給他機會去激發他,最后一個詞語就是“引導”。我們這四個詞語一個詞都不能少。老師只有相信、解放、激勵、引導才能培養優秀的學生、如果從頭到尾,全靠老師講,是培養不出來尖子生的,老師也講不出來尖子生。那么差生我們如何來培養呢,補差這句話就有問題,補差等學生變差的時候來補,等學生得了癌癥以后來醫,這樣越補越差,所以為什么造成他厭學、輟學,這樣會蔓延一個差,兩個差……補差不如防差,學生差,往往都是從課堂上差下來的,課堂上本來就不懂,課后怎么去補?所以說我們要關注學生在課堂上的情況,特別是要關注那些差生,要把那些差生死馬當活馬醫,只有那些差生才是最需要老師幫助的。對于那些差生老師一定要做到“三不”:不放棄,不拋棄,不遺棄。那老師們到底要怎么樣去做呢?三個詞“叮囑他” “抓住他”“纏住他”,把他感動,人非草木,誰能無情呢?只要不放棄,學生就會覺得這個老師很偉大,會去拼命。在課堂上別讓他們閑著,老師別怕去什么,要知道任何一個學生都是怕老師的,就象老師都不愿意和校長作對是一樣的道理。人都是被逼的。在課堂上別讓差生閑著,要讓他們很忙,在忙著挖掘他的潛能。我們要關注這些學生。關注他們存在的很多問題。所以老師們現在要在五個字上做文章“觀察和思考”。特別是共性的問題,共性的問題是我們解決的重點。還要注意,我們要優待差生,差生優先,我們要把差生變成邊緣生,在由邊緣生變成主流生,要讓他們主動去參與班上的學習活動,為了優待差生,我們必須做到三個平衡,第一要均衡的分班,第二均衡分組,我們課堂需要組合回答問題,第三均衡分座。優先對待差生,回答問題要是差生優先回答,差生懂了,尖子生肯定懂了,不能說尖子懂了,差生就明白。
    學習不能逼,要自愿,暑假才放了三個星期,誰會愿意來上課呢,在課堂上,老師的態度決定學生的態度。老師不能放松要認認真真的全心全意的投入課堂。在課堂上班長叫起立的時候全部象國慶閱兵一樣,有好的開始,就已經是成功一半了。學生的精力已經投放上去了。所以,我們的課堂紀律要從起立抓起。破壞紀律的不是學生,往往是老師,老師要嚴格,對每一個細節都要嚴格,學生才會被感染。
    總之,我們講的課堂高效實際上就是三個方面,第一全員高效,老師學生高效;第二全面高效,分數、素質的高效。第三就是全程高效,就是上課一直到下課都在抓就叫全程高效。達到和諧課堂的目標,所以我們強調要實現師生高效大發展。
    課堂如何才能達到高效,怎樣實現課堂高效呢?這就是和諧思想、高效內涵的問題。怎樣才能達到高效?三句話作為指導思想:
A、課堂以學生為本,時時處處從學生角度出發,為學生服務,真心地為學生服務。a以所有的學生為本,關注所有的學生;b以學生的各個方面為本,圍繞學生的習慣、能力,掌握方法、技能,培養情感、態度,使他們獲得知識。再來談談習慣培養問題。在課堂上不斷發現、解決問題中培養。有時,一個學生會帶動一個班的學生好的習慣的培養,所以老師要善于發現。語文課不動筆墨就不讀書,這就是好習慣,課堂上要教會學生學會傾聽,把別人講得好的記下來,就是一種滲透,要不斷發現、不斷解決這就是習慣培養,發現好習慣,改正差習慣。這就要強調個性和共性,個性分為兩類,一是好的個性,一是差的個性,好的個性要弘揚,差的要改正,所有個性都必須符合基本共性,這是現代人、文明人、有修養的人具備的,首先個性要服從共性,俗話說:訓練養成習慣,習慣養成自然,自然成素質,素質成文化,所以每個人走出來都體現了他的文化.c以學生的全程發展為本,學生從上課一分鐘到最后一分鐘我們都要關注他。
B、課堂要從實際出發。江蘇無錫無錫村有個黨委書記叫吳喜報,他說:千難萬難實事求是最難,搞企業實事求是難,搞教育實事求是也難,但不管怎么難,我們的課堂必須做到實事求是,從實際出發。要做到三個方面:a從標準和教材的實際出發。研讀課堂標準,要求我們達到什么;研讀教材,教材是我們系統里的一點,它要求我們做什么。b從教師本人的實際出發,設計的教案要符合自己的特點,要符合學生的班級特點,要揚長避短,不用課件就不要用課件,用其他方式代替,別人的不是自己的,別人可行的自己不一定可行,要知己知彼。c從學生的實際出發,課堂上最大的實際就是學生的實際,學情是課堂是最大的實際,課堂上必須要把握住學情,我們提出:學情大于天,學情決定教情,學情決定著我們教師如何去教,這就是以學定教。只有真的把握住了學情我們才知道怎么教,教學生兩句話,一教學生不會的,二學生會的不教;這樣教學才會有的放矢,有針對性,才有有效性,強調學情的重要性。
C、按規律辦事,就是有序的問題。有規律的序是安排我們的課堂教學,我們強調的三個序,實踐——認識的序,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序。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再自主——再合作的序,只有把這三個序搞清楚了,我們的課堂才符合有規律的序,除此還有學科、學習的序,還有學生發展的序,等等。
D、 “先學后教,當堂訓練”。
“先學”
    先學是在課堂上,在老師積極地、有效地引導下,學生所進行地自主實踐、自我探究、自主學習。
    第一,在課堂上,我們的先學不是課前的預習,先學不等于預習,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按理說預習很重要,但我們的預習存在著假預習現象,假預習培養學生的假品質,假預習提供我們教師教學的假情報,請問預習有用嗎?如果是這樣的預習我們不如不預習,事實上學生負擔很重,其實有三座大山,第一課前過多的預習,第二課堂作業放在課后完成,第三課后大量的鞏固性的作業,我們認為要減負必須從根本出發,先減掉預習,提高課堂效率,把預習放在課堂,課堂是學習的主陣地,就像工人8小時工作制,工作完回去就自由自在,這樣我們要求學生的學習時間初一初二是1個半小時,初三是2小時,請問你預習一門功課30分鐘,5門功課多少時間,還有鞏固作業,課堂作業,什么時候去完成。不可能,這是其一。但最關鍵的問題就是,我們把我們所謂的預習放在課堂去完成的時候,我們課堂就變得高效起來。我們七月份舉行的期中考試研討會,我們提了一個思想——五言規定,逼出了課堂的高效。你取消預習,你課前的時間不多了,就只能向課堂要效益。所以,這樣就提高了課堂效益。所以,我們強調第一句話,在課堂上。
    第二,就在老師積極的引導下,積極地很重要,老師要積極的引導學生學,而且,引導學生的時候要有效。在兩點上做文章。第一學習目標我們要搞清楚。這堂課你要達成怎樣的目標,要去鉆研教材,要去了解學生,要去研究標準,把握住。第二,我們達到目標應該采取哪些方法措施,要有自學指導。也就是學生學什么,怎樣學,要下功夫。而不是無的放矢的學。
    第三,我們學生學的時候怎么去學呢?三個詞:自我實踐,自我探究,自主學習。自我很重要。是獨立自主的考試型的學習。這是不允許翻閱任何資料的,這是不允許和任何同學討論的,這是不允許問老師的,只能是自己做。這就是一個考試,這就逼出了我們的學生去研究,不會怎么辦?不會,馬上多個學生一起,你好學生都不會嗎?你差學生是不是真的全都不會啊?不管怎么樣,我們要暴露最真實的問題,我為什么不允許翻閱資料?因為一旦翻閱了資料,那我們學習的答案就是虛假的答案。學生會就是假會。你只要問一個為什么,或者把資料拿掉,他馬上做就是錯的。所以我們還要真實。
    第四,在我們學生學的過程中,老師干什么呢?我們老師一定要做到三個“不”,不提示、不暗示、不揭示。也就是不給學生任何的幫助。因為這是考試,不提示、不暗示、不揭示這就使我們的學生自己去研究,只能靠自己。這是我們強調的“先學”。
“后教”
    “后教”,就是在先學的基礎上,師生就先學中出現的問題所進行的相互探究、相互學習。第一,在先學的基礎上,就是先學肯定在后教之前,那就是不學不教。如果學生不學,我就今天不教。教在學后。這很重要。這是一個基本的思想,你沒有學那我今天教什么呢?到頭來教就是無的放矢的教。所以我們要抓住重點去教,要抓住核心的問題去教。那就要讓學生先學。好了,通過你先學,我們發現學生的問題,那么我怎么去解決呢?那就是師生進行相互實踐、相互探究、相互學習。也就是我們所提倡的三個字,兵教兵,兵練兵,兵強兵,大練兵。集思廣益:打一場人民戰爭。好,我們通過教的時候暴露學生問題,怎么解決你們看,我們解決辦法不是老師講,后教不等于老師講。這是第二個誤區。后教是學生有問題我們講,不,是兵教兵。這就是陶行知先生所說的小先生制,學生教學生,會的教不會的,深刻的教膚淺的,能的教不能的,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我們最好的教的方法是一比一的教,如果老師講,那是一比五十的教,你想一下,一比一的教好呢,還是一比五十的教好呢?這是決定實際問題的。所以,有時我們要相互研究。如果實在研究不了,我們可以共同研究,總之一句話,我們要學會“踢皮球”。讓學生解決問題。所以兵教兵首先要讓學生教學生。那么,我們教師要不要教呢?要。教師在最后的時候教。在關鍵的時候教,在需要提升、需要總結的,需要發掘,需要我們辨識的時候教。那,怎么教?老師教,也是兵教兵。有人說,老師是兵嗎?對。老師是老兵。學生是新兵。老師是學長,學生是學弟。我們的一些老師剛剛工作,我只不過是多畢業了五十年。還是學長。季羨林還是北大的學長,誰都不能否認。所以我講是學長。還是兵教兵。也就是說,我們老師是長輩,老師來引導學生來解決問題,所以,老師要在學生出場之后才出場。
當堂訓練
    當堂訓練就是在課堂上所進行的及時的反思反饋。在這兒我們強調三點:
    第一,在課堂上,我們今天在課堂上有訓練,不知道大家剛才有沒有注意,我課堂的訓練在哪兒呢?請問我先學的時候不就是在訓練嗎?我后教的時候不也在訓練嗎?我兩個自學指導就是兩個訓練。請你注意,我們的訓練分為兩大訓練,一,集中訓練,二,分散訓練。我們從上課訓練到下課。全過程都在訓練。當然,我最后提的問題讓我們的學生來談一談借物喻人、托物言志,這也是最后的集中訓練。但我們也有分散訓練,但,這些訓練都是在課堂上完成的。什么意思?我們的課堂訓練一定要做到,在課堂完成。所以我們強調千萬不能,叮鈴鈴下課了,我們的數學老師說:同學們,今天的課就上到這兒,課后完成課堂作業1、2、3、4、5。或者這么講,同學們,今天我們已經完成了課堂作業的1、2、3、4題,課后繼續完成課堂作業的5、6、7、8題,我們講這是自欺欺人。課后作業就做課后作業嗎?不,課后時間要做課堂作業。為什么?因為我課堂沒有時間。事實上課堂作業應該在什么時候完成?課堂完成。這是老師誠實做人的重要表現。我們老師要誠實,要誠信,同學們課堂作業是課后完成,行嗎?所以請大家做到一句話,那就是:千忙萬忙,當堂訓練不慌不忙,也就是課堂作業一定要放到課堂完成。有老師回答哪有時間呢?我講都講不完,那就少講、不講,直接給學生訓練,為什么?因為你的課堂作業一旦放在了課后完成,你們知道你們的課堂作業到底是真作業還是假作業?反正我告訴大家,我在上初中的時候,我們就可以看到,我們課堂作業都是放到課后完成,誰最希望課堂作業放在課后完成啊?差生。差生等老師一走,就在那里盯著我們的好學生,看,你如果一交,他馬上搶過來順手一抄。我們老師也很高興,對對對。一百、五角星。這是種自欺欺人。洋思中學說實在的,80年代初期是個三流學校,要想走出困境,不改革是不可能的,洋思的改革不是從先學開始的,也不是從后教開始的,而是從當堂訓練開始的。1982年洋思中學考試成績很差,因為她剛剛才創辦,我們很多家長把學生轉到了天心鎮中心中學,我們的泰酃圣校長不想讓學校變沒了,滅亡了,他就想這個學校怎么變革呢?就分析我們的學生狀況,結果把我們的學生作業捧上來一看,不看不知道,一看太高興了,都是一百五角星哪。請問怎么樣會得到一百五角星呢?因為我們學生的作業都是課后做的,抄襲成風。所以這時候蔡校長提出了課堂作業放在課堂完成,一定要保證15分鐘的時間,但是,那時是什么世界啊?是滿堂灌的世界啊。全國都在滿堂灌,洋思也不例外。所以都不按校長的辦,我們的老師和校長較量,你蔡酃圣懂什么東西啊?我講都講不完,還叫我們留15分鐘做作業。結果,我們蔡校長與他們進行了不屈不撓的斗爭,蔡酃圣有個最大的特點就是“與人斗其樂無窮”。所以在這種情況之下,給人斗了,于是也得罪了很多人,好在鎮政府比較支持,于是改革就開始了。改革的開始,是從小年輕開始的。小年輕要拍他的馬屁。他想要每堂課給10分鐘,小年輕就說效果很好啊。有些老同志不行,不行怎么辦?那,就請他們承包工廠,于是這個時候就開始進行改革。很多老師這時候沒辦法跟他斗爭了。反正學校完了不是我的,是你蔡校長的。于是就聽話吧。開始了新的改革。怎么改革的?到每堂課上課30分鐘的時候,我們的蔡酃圣同志就打鈴。課堂作業為什么只有30分40分,因為老師不會講,講不到點子上,于是以此為抓手,抓講課。他為什么不會講課那?因為她不會備課,以此抓備課,所以,當堂訓練為抓手,就促進了講課、備課的改革。促進了少講精講。于是后來才提到一堂課只講4分鐘。全過程讓學生去學。請注意,有人說一堂課怎么講4分鐘,你們知道我今天講課只講了多少時間?我講了幾個內容,恐怕都沒有4分鐘,你仔細想一想,都是學生講的,都會的說的,你看,自學8分鐘,自學6分鐘,同學相互研究一些時間,老師只講了幾個問題,這就是精講,少講不講。所以現在有很多人學習洋思經驗,他只學一點,哪一點,當堂完成作業。當堂完成作業就是抓住了核心問題,課堂效果的問題,效率的問題,效益的問題。課堂的事課堂完成。這就是我們所說的三個字“堂堂清”。如果不能做到“堂堂清”怎么辦呢?當然,“堂堂清”是目標,是理想,是共產主義理想,他會不會真的實現,因為,畢竟有所謂的差生,所以這就過渡到課后的天天清、周周清。所以,這我強調一下清的內容。清的是基礎的、基本的,書本的內容,太難的不要讓學生清。不是搞奧林匹克題目,這樣就使我們所有的學生能夠基本上跟上大部隊,把基本的東西都弄會。所以我們學校的平均分數都能夠達到400多分,所有的學生都能考上普通高中分數線,那就把基本東西都清楚了,考試60%來自于書本,真的把書本搞清楚了,并不難,關鍵問題我們很多人書本根本就不會
    第二,我們當堂訓練的時候,特別是后面集中訓練的時候,我們要學會分層訓練。要進行分層訓練,包括第一必做題,特別是數理化,第二選做題、第三思考題,必做題就是清的內容,選做題就是新的內容,思考題就是培尖的內容。分層訓練時要像考試時那樣,老師不要去講,讓學生去考,考下來才知道哪些是真的100分,哪些不是真的100分,這就過渡到每天的日日清,我們的差生往往是雙差生,紀律差,成績差,所以我們應用抓學習的方法抓差生。當我們的差生下課之后去玩的時候,你立即跑到他面前去說:“來來來,你清了嗎?你怎么只考了50分呢?跟我來。”學生高興死了,為什么?你抓的是他的學習。如果學生在打架,你不要抓他的打架問題,你抓他的學習問題,叫曲線救國。請記住,用抓學習的辦法抓紀律,這樣學生就高興了,差生就不跟你對抗了,你說:“你還沒有清,怎么就去打架了呢?趕緊去清。”告訴你,你不講打架,他高興死了。因為就是打架清官難斷家務事,你斷不了的。所以先學后教的內涵就在與此。
    那就是我們老師在課堂上應該怎么做才行呢?請記住一句話,一個好校長就是一個好學校,一個好老師就是一個好課堂。所以老師決定課堂,老師的作用是很大的,那么,我們老師怎么做才行呢?我以為我們老師只要做好三種人,你課堂不高效不可能的。
    第一做毛澤東,什么意思?男同胞是男毛澤東,女同胞是女毛澤東。不管怎樣,我們都是毛澤東。女同志說:“我是毛澤東嗎?”首先我們來分析一下毛澤東。毛澤東在打仗的時候,你知道他在干什么嗎?你看到他拿著槍,端著炮說:“同志們跟我沖啊!”有沒有誰看到?恐怕沒有人看到。假如誰看到的話,那時幻覺。因為假如毛澤東沖到前面的話,你知道最高興的是誰嗎?日本人、蔣介石。蔣介石一看,說:“前面是毛澤東,打死他!”毛澤東死了,中華人民共和國60周年華誕還能舉行嗎? 所以毛澤東說:“我不能死。”那么,總有人要死啊,有人沖到前面啊,不然,中國革命不能成功。所以劉少奇、鄧小平說:“毛澤東是大領導,我們是小領導,我們也不能死。那誰沖啊?董存瑞、黃繼光、邱少云,他們必須沖。毛澤東不能干的事情,董存瑞說:“向我開炮!”所以他死了。我們的課堂就是毛澤東的戰場。我們是帶學生來干什么的?打仗的。要搞清楚,誰打仗啊?學生打仗。老師呢?指揮打仗。所以我們有些老師從上課講到下課,講得很帶勁,講了一塊黑板,兩塊黑板,講得汗流浹背,最后還要說:“同學們,看我打得怎么樣啊?”同學們說:“打得好啊!”最后你說:好,我打完了,你打打看。一打就死。當然了,你打了多少年了?你能打準敵人,同學們能打準嗎?所以我們要像毛澤東一樣組織打仗,策劃打仗,指揮打仗,調整打仗,不要打仗。今天劉某人像不象毛澤東,同學們看目標,你們能不能打啊,能!好,你們打,我不打。我在發現同學們打仗中存在的問題,我在幫助學生來解決打仗中的問題。所以我們上課要學毛澤東看看地圖,下下命令,思考思考,如此而已。你要到學生后面去觀察打仗,思考打仗,聽匯報。所以要把打仗權真的還給學生,讓學生從上課打到下課,學生不打仗永遠不能練就打仗的本領。所以打仗很重要。
    第二要做張藝謀,2008年奧運會精彩絕倫,張藝謀導得好,在整個表演過程中,你看到張藝謀飛來飛去嗎?走來走去的嗎?張藝謀在背后在策劃,所以我們的課堂應該是張藝謀的演場。那么要搞清楚是誰演戲?學生演戲,所以張藝謀跟鞏利合作拍《紅高粱》的時候,張藝謀就讓鞏利自己去研究,自己想辦法,解決問題。所以我們的課堂是張藝謀的演場。要把演戲權還給學生。但是我們的語文老師呢? 他時時處處都想表演一番。同學們《愛蓮說》是一篇非常優美的文章,里面有很多值得研究。首先聽老師有感情地朗讀一遍。于是我們老師開始朗讀了,同學們大家覺得這篇文章好不好啊?好!真的嗎?真的。下面我們來研究一下。簡直荒唐!請老師吧讀書權還給學生。老師要有范讀的本領,所以老師不要去表演。老師讀書過程中,學生干什么呢?學生可聽可不聽,可看可不看。有些老師在讀很長的課文,突然看到學生沒聽,就問:“你在干什么?”為什么不把演習權還給學生呢?你干什么?我是演員,大家是聽眾。所以你們看到 不是所有的人都在認真聽課。因為學生可聽可不聽,可看可不看。所以 要把演戲權讓給學生,讓學生去表演。同學們大家讀書,我做觀眾,看那個演的好。這就發生了問題,誰都要去讀,誰都要去演。請他們到前面去演,所以我們老師要讓學生去演。老師要變演師為講師,變演員為導演。我們課堂要導。老師要導的好,必須在一個字上做文章——懶。我們老師在課堂上要懶。不要太勤快,老師懶起來,學生就會勤快起來,社會就會好起來。懶學生是老師的勤培養出來的,所以我們課堂上要懶,再懶,當然不是真的懶,我們要觀察,我們要思考,我們要想辦法解決問題。難道是真的懶嗎,實際是表面的懶制造的。
    第三種人做袁偉民,他是什么人?他是前中國女排教練,他帶領女排獲得了五連冠。他把我們的女排隊員帶到賽場去比賽,在賽中練就本領,在賽中培養能力,這是很好的辦法,所以我們課堂上要進行比賽,所以我們的課堂就是賽場,引導學生全過程的比賽。
    現在有句話很時髦,就是讓我們的學生動起來。怎么動?騷動,浮動 ,躁動,我們認為這些動都是不正常的動,發神經的動,我們要的是三動:心動、行動、激動。怎樣使我們的學生心動、行動、激動呢?就是比。比是最好的辦法,我們校長怎樣使我們學校發展起來呢?你拿一百塊錢,一萬塊錢丟到那里,誰考得好誰拿錢。這就是比,所以我們強調課堂要讓學生比起來。怎么比?做到四個比:全員比,全心比,全程比,全面比。我們都要進行比賽。什么是比賽,就是要挑動學生,讓學生斗起來,表揚這個,批評那個,就是讓學生都不服輸,讓學生去追求,所以當我們的學生斗起來的時候,我們的課堂就活起來了,就真的動起來了。這樣我們的比賽才有效果。我們的比賽一定要用好兩種武器,第一種是表揚,第二種是批評。表揚,就是要尊重學生,信賴學生,關愛學生。好生是表揚出來的,所以,我們有許多虛偽的表揚,不錯,你比愛因斯坦還聰明,簡直荒唐!有的人說話真的不知道天高地厚,哎呀,你這個問題,我怎么沒想到呢!你比老師聰明多了!非也,恐怕過于夸張。所以我們會表揚,我在這兒我們不表揚,我們很多人都會拍學生的馬屁!我們重點是干什么,是批評!我們就認為我們在課堂上要學會批評,用好批評這個武器,我們要批評,讓學生知道自己。但是我們應注意假批評,因為我們要考慮到新課改,要考慮到尊重學生,所以沒有進行正義的批評。如果我的家里有虛偽的學生的話,我要把他批評道苦水里面去,因為,要不批評,要批評就得有印象,讓他今后要改正,這種批評才叫真正的批評,但是應發自內心的批評他,批評叫磨煉,在這兒我們強調最差生要批評,最尖子生同樣要批評,毫不客氣地毫不留情地批評,因為我們很多尖子生缺乏一種意志,一種磨煉,你們可以看到,跳樓自殺的往往是尖子生,而不會是差生,因為我們的差生久經考驗,一個好學生從第一名考到第十名,你只要說一句,你怎么考得這么差呢,考得這么差,要是我就去跳樓了,他就真的去跳樓了,要是差學生,你這么說,他怎么不去跳樓呢,也就是我們應磨煉學生,培養學生的耐挫力,所以我們要進行磨煉,課堂也是磨煉學生的好辦法,你是尖子生,你怎么不會呀,到了考差的時候,我們有的時候就是要刺激刺激他,不能過于保護,那是不行的,所以我們強調,我們老師應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怎樣使我們的課堂保證課堂中的三種人都學習呢,首先是要做好備課工作,我們提出“三三三全程備課”,即把教學的全過程變成備課的全過程。教學包括幾個過程:課前、課上、課后,我們備課也應貫穿其中。
課前三備:一自研備課,自己研究,是基礎,必須用心去備;
二集體備課,共同解決問題,集體備課是提升;
三修改備課,最有效,因為必須針對自己班級的情況進行修改。
    課堂備課,有人說,課堂備什么課,可是新課堂背景之下,我們強調我們的課堂備課,新課改的一個特點是什么,不是新,而是一個變化的變,變化是新課改的特點,因為我們還權給學生,我們的課堂是變化的,所以我們在課堂上的以變應變,隨機應變,也就是你要調整,所以我們要變一次性的備課為課堂的二次備課,我們要由課前的預設備課為課堂的生成備課,我們要變課前的有字備課為課堂的無字備課,我們要變課前的形式備課、交差式的備課(交備課組長檢查)為課堂的實效備課(解決問題的備課),這樣我們的備課才會有用。
課堂備課:學中備,(學生在學的時候要備課)
教中備,(學生在相互交流的時候要備課)
練中備(學生在訓練了我們還要備課)
也就是我們的備課貫穿我們課堂的45分鐘,老師就得懶還是勤呢,顯然就是勤字大了。我們課后還要備課,因為我們要提升,提升自己,發展學生。
課后備課:第一反思備(我們強調成長等于實踐加反思,所以老師必須反思)
第二交流備(我們老師和老師之間要相互交流,要取長補短,發展自己)
第三輔導備(我們要做日日清,輔導學生清什么內容,怎樣清,對學生負責)

今天將自己在工作中的感受與大家進行交流,請大家多多指正。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