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介紹
美視秉承“兼容并蓄、整合創新、科學育人”的辦學理念,以“納五洲學子、育國際人才、辦優質教育、創一流名校”為辦學目標,以“優質教育源于細節”為管理原則,推行全程的小班教學,創設濃郁的國際文化氛圍,探索中西教育優勢互補、融合創新,取得了令人矚目的辦學成績,獲得IB(國際文憑)授權,通過NCPSA(美國私立學校委員會)、AI(國際認證)、MSA-CESS(美國中部院校聯盟)等世界先進教育機構的資格認證,成為名副其實的世界認可的國際學校。
納五洲學子、育國際人才、辦優質教育、創一流名校
話劇之夜
傳承話劇傳統 探索以美育德
原計劃去年年底上演的兩部話劇,由于受疫情影響,延遲至今年4月7日。觀眾們心心念的兩部巨作《仲夏夜之夢》&《魯鎮》,終于如愿以償地演出了,并獲得觀眾熱烈的掌聲。
莎士比亞的戲劇一直深受戲劇愛好者的偏愛,莎士比亞筆下的《仲夏夜之夢》中的每個角色,他們對于演員來說既是不可多得的機遇,也是巨大的挑戰。本次演出由IB部九年級和十年級的同學表演。故事發生在古希臘的雅典,年輕的赫米婭與拉山德相愛,可是赫米婭的父親卻希望她嫁給狄米特律斯,為此,赫米婭與拉山德逃到雅典城外的一片森林里。赫米婭的好友海倫娜愛著狄米特律斯,所以她把消息透露給了狄米特律斯,于是她們兩個人也先后來到森林里。森林里住著許多可愛的小精靈,一個小仙女先后給拉山德和狄米特律斯施了魔法,捉弄了四個年輕人。
劇中人:
李潤靈 飾Hermia 呂佳隆 飾Lysander
伍 玥 飾Helena 林彥卓 飾Demetrius
任源豪 飾Theseus 董姝麗 飾Hippolyta
劉雅倫 飾Egeus 張藝航 飾Fairy
仲夏夜之夢,似真似假,如夢如幻。他們像是做了一場夢,又像是走入了自己的幻想。有的是因為執念,有點是因為夢想,有的是因為愛,有的是因為魔法。當魔法解除,四個年輕人如愿以償,都得到了屬于自己的那份愛情,有情人終成眷屬。
魯 鎮
今晚的第二場戲是美視劇社成立八年以來首次排演的原創劇《魯鎮》,由IB部潘波老師改編自魯迅的小說集《吶喊》和《彷徨》里的三篇小說,從這三篇小說中選取主要人物和主要節來創作的,人物包含《祝福》中的祥林嫂、《狂人日記》中的狂人以及魯迅筆下唯一的一部愛情小說《傷逝》中的男女主人公:涓生與子君。
魯迅先生是中國新文化運動的主將,原名周樹人,1918年5月,首次用“魯迅”作筆名,發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由學校綜合辦公室的鄒濤老師扮演。
(鄒濤老師飾魯迅)
祥林嫂是魯鎮魯四老爺家的女傭,是舊中國農村勞動婦女的典型。她勤勞、善良、質樸、頑強,但在舊社會卻不但不能掌握自己的命運,反而成了一個被踐踏、被迫害、被愚弄、被鄙視的人物,以致被舊社會所吞噬。先后嫁給兩個男人,兒子又被狼叼走吃了,她最后死在除夕之夜。祥林嫂由中國部的劉曉梅老師扮演。
(劉曉梅老師飾祥林嫂)
涓生和子君都是五四時期年輕知識分子,勇敢追求婚姻、自主和個性解放的典型代表,兩人沖破重重阻力走到一起,后來因為生活的困頓被迫分手,子君抑郁而死。涓生和子君由IB部的楊濤老師和高歡老師扮演。
(楊濤老師飾涓生) (高歡老師飾子君)
《狂人日記》中的狂人所患的病是“迫害狂”,從醫學的角度來看,其突出的癥狀是病患者處于一種反應性妄想之中,對于周圍的一切,都可能因某一事物特征引起多疑性反應:或懷疑有人害他,或懷疑有人侮辱他。所以,《狂人日記》中的狂人帶著顯著的“多疑”特征,或反過來說,魯迅在《狂人日記》中所著重表現的是狂人的“多疑”。狂人是魯迅中學時期的同學,患上了“迫害狂”的病癥,由IB部的潘波老師扮演。
(潘波老師飾狂人)
當魯迅和他筆下的祥林嫂、涓生和子君以及狂人跨越時空、在魯鎮齊聚一堂時,會擦出怎樣的火花?一位尋找兒子的落魄老人,一對自由戀愛的情侶,一個多疑的“迫害狂”以及一位無產階級文學家、思想家,他們出現在同一舞臺,為我們刻畫了那個時代的平民百姓眾生相。要改變現狀,只能從思想根源上進行改變。
這里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變成了路……